新闻中心

协会新闻

家风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(澄江街道北大街社区-陈汝金)

  我们家世居江阴北外北大街,自明末清初始迁祖定居传至现在。我们家上下已有12代人在老宅里生活繁衍。我父亲的高祖在清朝官至五品。据说在当时江阴县老爷上任也会持帖拜望他。身居昔日的老宅,时常会激起我缅怀祖先的敬仰之心。

 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发生在我们家庭中关于家风的真实故事。

  首先讲我太祖母爱家护家的故事。事情发生在日寇侵华时期。江阴沦陷后,日寇到处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。北大街也被烧得火光冲天,百姓仓皇逃难。当时我太祖母年岁已高,躲在家中,被一帮日寇搜出,拖至门首强制跪地。日寇军官拔出手枪,顶着我太祖母头脑开枪,幸亏子弹卡壳未响,退膛子弹落地。我太祖母捡起子弹托在掌心,交给开枪的日寇军官。日寇军官接过子弹,将它压进枪膛再开枪时,竟仍是子弹未出,只得收起手枪,拔出挂在腰间的指挥刀,架在我太祖母颈脖上,口里发着“刺啦刺啦”的叫喊声。此刻我太祖母居然没有被吓倒,更没有求饶,反而将颈脖伸直,听凭处置。当时日寇被我太祖母不怕死的精神所震慑,日寇军官突然收回指挥刀,朝着跟随他的日寇一阵叽哩呱啦。日寇随即分成两队,放火燃烧左右邻舍房屋,同时留下部分日寇阻止火焰蔓延烧到我家房屋,故此老宅得以保存。至今临街老宅东山墙内的立柱仍留着烤焦的痕迹,似乎还在泣诉着当年的惨状。在国难当头,生死悬念一线之际,一位手无缚鸡之力,上了一把年纪的老太,面对一群豺狼,居然在生死关头,宁死不屈,志不可辱。凛然誓死捍卫中国人自尊的形象,任你怎么称赞都不为过。我心中的太祖母是真英雄,是楷模呀。她不但用生命保住了老宅,更显示了中国人的骨气,她是我们家风的带头人,也是好榜样。我深深眷恋保存至今的老宅,更怀念敬仰我的太祖母。她的精神始终教育着子孙后代,鼓励我们发奋向上,立志报国。

  上溯历史,史载称我们陈氏为义门,其中列有江苏江阴庄。当时为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,陈氏家法33条确定“首功任能,惩恶扬善”的家风。在“陈氏家训”中明确记载:“八要”,即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,其中第一条:要孝。父母面前无违拗;在生不见子承欢,死后念经有何效?尔子在旁看尔样,忤逆之人忤逆报。陈氏家训中孝列第一,可见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。

  家风教育要从身边平常事,简单微小事着手。口授身教,持之以恒,养成习惯,收获也就随之而来。以下是本人从小事着手教育孩子的一些事例:

  孩子幼小虽不懂事,但是从小就要培养他们肯把好的东西给别人,即使自己吃亏也不能自私。这是我教育子女的首选内容。有一天,孩子随母亲去邻友家,邻友见小孩来玩,从桌上的苹果中拣了一个小苹果给他。他在谢过之后朝邻友说,我爸爸说“给人家要给大的,自己留小的”。邻友听后说道:“这个小孩才三四岁,嫌苹果小想要大的不直说,转弯抹角找理由,门槛太精……”没过多久邻友来我家,恰巧桌上也放着几个苹果,我孩子挑了最大的一个主动地送给她。邻友顿悟,连声称赞“天真可爱”。

  再是教育子女尊敬老师。尊师重教,家长带头树立老师的威信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要放心放开,让学生一切听老师的,孩子学业肯定不会差。孩子第一次进学校,身边全是新鲜事,要孩子适应新环境,对幼儿讲大道理不管用,我直接对孩子讲:“上学了,老师最大,以后全得听老师的,就连父母亲也要听老师的。”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,孩子回家通知,家长准时参加,孩子看在眼里,心中思量老师真的最大。由于孩子从上学开始就接受了“唯老师是尊”的教育,他在校期间,学习上的事,我基本没操心。

  还有是上大学重温小学课文,用小故事中的大道理,让孩子温故而知新。那年高考,孩子被第二军医大学录取。在他准备到校报到前,我和他重温小学课文。内容有三,其一:小猫钓鱼;其二:孔融让梨;其三:王冕学画。童年读物浅显易懂,细细品味却内涵丰富,我俩谈得很投入,让孩子一生受用。

  现在,他在医务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。有了自己的小家,初为人父,平时稍有空暇,即回来看望父母,对祖父祖母更是关心有加,把吃、穿、住、用、医全都挂在心上。或因气候变化,无空回来,他就电话问候,添衣加被一一过问。得知祖母素食,回家不忘带些净素食品孝敬祖母。孩子能够做到这样,足矣。根据自己体验,我把对于家风重要性的认识归纳成八句话:

  优良家风传家宝,弃恶扬善不能少。

  教育子女要趁早,积善之家得福报。

  家有老人是个宝,千万莫忘尽孝道。

  爱国爱家心记牢,遵纪守法需做到。

  (澄江街道北大街社区 陈汝金)


上一条: 关于举办2021年江阴市中国武术教练员、裁判员培训班的通知
下一条:2021年江阴市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活动指南